校园动态 (858)
   教育新闻 (26)
   媒体报道 (33)
   学校概况 (1)
   您现在的位置: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 新闻中心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对话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2014-03-27 22:02:21 作者:system 来源: 文字大小:[][][]
                                          ——“中美教育碰撞多面体”活动侧记
    2014年3月26日下午,由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主办,新科学校承办的“中美教育碰撞多面体”研讨活动,通过为期两天半多轮互动,在新科学校的阶梯教室完美落幕。省、市相关专家,成都市部分校长及教师等200余人参与了此次研讨。特邀演讲嘉宾有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洛杉矶爱博兰蒙特梭利私立学校董事长兼校长陈淑玲博士、来自美国的Kennedy校长、Romney老师等相关专家。
    本次研讨活动就“中美教育碰撞多面体”为主题展开,通过同课异构方式,对比研究中美教育方式和师生课堂行为,从中发现和理解中美教育的差异和互补性,吸纳对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为目的。几天的活动内容充实而有启发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与共性——课堂文化的碰撞
    在Romney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江凡》一课上,Romney老师首先基于课文内容,以问题串的方式层层推进,让孩子们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接下来以文中江凡故事为原型,向生活作进一步拓展,从江凡的品质再到孩子们生活心目中的英雄。整堂课老师对第一个孩子的个性解读均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问题的设置也逐步引导孩子们由文本角色向生活原型的延伸。同样,在Romney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我看见了大海》一课中,老师以问题串展开,让孩子们文章开头到结尾以时间为序,写下文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5件事,然后同桌交流讨论,最终达成共同认可的5件重要事情。进而从5件事中提取最后一个关键问题“合子”是否真看见了大海而将孩子们的思维带向一个更高层次?尤其当孩子们面继父的谎言展开辩论,让本课的主题得以进一步的升华。最后再次由文本走向学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你所面临过哪些困难或挫折?是谁帮你度过了这些难关,走出困境。10秒钟想好后,再把你的故事分享给你的同桌。”最后鼓励同学用诗歌或自己喜欢的其他文体写下来。在中方陈娟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活见鬼》一课中,题眼“鬼”字的演变引入,一开始就融入浓浓的学科本体文化;课中老师对文言文的朗读节奏的有效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面揣摸人物心理活动,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表达,最后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实现更好地理解文意。老师纵观三节语文课:美国老师的课堂上,老师不断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文本内容的个性解读;并时时与由文本向生活紧密对接,让学生不断站在自己的认知视角审视文意,让所学与所用不断对接;而对于语言学科本身的工具价值及学科本体性知识的训练相对弱化。而中国老师更侧重于从学科本体文化入手,以深入理解文意,进而更关注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立场背景下去理解文意与表达情感上的共性。这也许正是中美语言类课堂的重要差别之一吧。
    在Kennedy校长与我校晏燕老师执教的同一课题——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一课中,Kennedy校长让孩子从线的长短引向面的大小,进而让孩子们感受到面的大小有时需要比较,有进也需要测量,而尤其在对课桌面进行测量探索过程中,Kennedy校长不断鼓励孩子们主动寻求身边的资源,用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在探索的过程中确实有困难,也可通过阅读(教材)获取问题解决的办法,不断鼓励适合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解决方式,而不急于对度量单位的统一介入,其目标定位于让孩子尝问题解决的个性化策略,进而感受到数学其实与生活紧密相关,而且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用生活中的资源想办法也能解决。而在晏老师的课堂中,精心的设计下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直观而简洁让孩子们由一维的线性思维向二维的平面思维实现了有效地过度。当孩子们感到面有大有小,而且有些通过观察这种方法即可直观判断,而有些则需要精确测量才能比较时,大胆放手孩子们借助老师提供的硬币、剪刀、透明方格纸等工具,尝试多种比较的策略,最终落脚于共性的目标——面积的大小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并最终为下一节课度量单位的统一埋下伏笔。数学作为世界通用的一种符号语言,同一主题,但在不同课堂文化背景,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Kennedy校长更关注孩子在孩子们好奇心与内趋力的作用下,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即使通过阅读也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策略。而晏老师在课前就充分预设了孩子在问题解决中可能会遇到的具体困难,而老师提前就为孩子们充分准备(或暗示)这些问题解决的策略(或工具或或方法),进而让孩子们在老师的预设之下,迅速实现了问题的解决。对比思考:主动寻求解决的策略也许不一定成功,但过程更可贵;预设下的适当暗示或帮助,大大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并且可以快速实现目标的达成。
    同时,本次让大家透过美方老师的课堂,再次感受到民主与规则意识在课堂文化中的无痕渗透,仅同桌间合作学习过程中高度民主自由与精细化分工合作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课后,市教科院刘所长也对中美双方教师课堂特点做出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不管是中方老师还是美方老师在授课上都强调了学生们在课堂的主题地位,另外也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刘所长最后强调“孩子是花朵,我们不是在催生花朵开放,而是欣赏花朵的开放;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给每个孩子以机会,张扬他们的个性......”不管是老师们所带给我们别开生面的课堂还是刘所长精彩的点评,都给在场每一个人以深深的启发。
    2.规划与创新——教育管理的碰撞
    25日下午,陈淑玲博士作了“校长领导力”专题报告,陈博士将她的经历以及她个人对于如何做一个成功领导者的认识向在座的各位进行了分享与互动,陈博士从教育的本体出发围绕着“教育必须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由,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这个话题进行展开,最后回到如何真正的提高校长的领导力这个话题上,其中穿插着丰富的情感让在场的每个人为之所动容,也让每个人都在深思“中国和美国教育差距到底在哪里?”
    在接下来的互动交流中,与会教育专家们就陈博士的“校长领导力”话题,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成都大学的桂世权教授认为“提高制度管理和使命管理是提高一个校长领导力的核心。”四川师范大学的李江源教授提出“现今的校长们应当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理性;有政治家的敏感还要有历史学家的博学。”两位专家的指导让“校长”这两个简单汉字的深层意义,更升华了“领导力”的具体要求。
    在陈博士与两位专家的指引下,与会各校校长也纷纷上台阐述自己学校管理方面的一些措施与经验。来自彭州延秀小学的张琳副校长首先介绍了学校“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张校长认为“校长的领导力是通过应用学校的文化底蕴进而发展的,两者相辅相成”;成都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的唐俊峰副校长与大家分享了“学校发展与特色课程构建”;高新区中和中学的范永杰校长提出“校长领导力的提升首先是要有深厚专业的素养,其次是要有丰富的管理素养,最后是能够对学校进行家长引领和办学定位”;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彭长贵校长提出“中国学校应当立足国情根基不动摇,校长应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应当教会学生们生存的法则以及创新的能力”;本次活动东道主高新新科学校朱祥勇校长提出:校长的领导力应体现在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力,朱校长围绕着学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学校课程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特别介绍了以新科学校以“生涯启蒙”课程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等内容。中外校长的交流充分体现出校长们对教育管理的丰富经验及耕植教育的毕生决心。
    以上论题中,无论是西方文化背景下校长的领导力还是中方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无不体现一位校长对一所学校发展的共性——规划与创新。
    3.规则与自由——家庭教育的碰撞
    26日下午,陈淑玲博士与我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陈博士首先介绍了自己作为一个校长对于教育孩子的经验即“蒙特梭利”理念:具体将每个孩子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来教育;按照孩子的索求引导孩子成长;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学习等方面与在场各位家长进行了沟通,陈博士还特别强调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学会欣赏孩子,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激励、学会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此外还告诉家长们评价孩子不能以学业作为仅有的评判标准,让孩子们知道“成功是孩子们自己才能够评判的,只要孩子们快乐,那就是一种成功。” 陈淑玲博士接着从自己如何学做一个妈妈谈起,更加贴近了与家长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家长们感触良多,产生了共鸣。
    在陈淑玲博士介绍完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后,家长们也迫不及待的将自己在教育孩子面前所碰到的难题特别是和孩子沟通方面的问题与陈博士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而陈博士均微笑着一一作答,整个会场充满了亲情的味道,而研讨会也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
    除此之外,整个活动开展期间,来自美国的老师和与会者参观了我校的特色功能室如版画室、民乐室、书法展厅等,老师们对我校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我校 “守正出新,弘文崇科”的教育理念赞不绝口。
    通过“中美教育碰撞多面体”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深刻的理解到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对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新的教育理念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COPYRIGHT ◎ [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 版权所有 中国 * 成都 * 高新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百草路966号 邮编:611731 蜀ICP备18018250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