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18)
   理论学习 (24)
   教学论文 (17)
   教师读书 (18)
   您现在的位置: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 科研沙龙
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2013-04-03 18:00:40 作者:system 来源: 文字大小:[][][]

李华:福建师大附中政治教师李华发起成立教师读书俱乐部,6年来风雨无阻,召集教师读书交流、写
读书笔记,将读书精神和读书方法扩散到全国多地学校。

                                   李华:读书所给予的勇气

    2007年2月,由李华倡议、福州十几位中小学教师自发组建了“1+1读书俱乐部”,在教育学者张
文质的带领下,利用“新思考网”的成长博客和“1+1教育网”,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倡导读书。俱
乐部的宗旨是:教师的成长从读书开始,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成长“买单”。加入俱乐部的教师怀揣着
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每人建一个教育博客,同读一本书,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活动。通过导读、读书
交流、在线讨论等方式,促进教师阅读、思考,感受共同成长。“读”+“写”是俱乐部成员的生存
方式,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是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张文质说,“笨”的人才能做持久的事。作为读书俱乐部的召集人,李华就是这样一个一条路走
到黑的“铁杆粉丝”。在她的坚持下,“1+1读书俱乐部”已走过6周年,成员们共读了32本教育经典
著作,撰写了650多篇读书笔记,组织了26次月谈会和21次网络在线讨论。
    6年来,他们的目光始终积极关注着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行动始终努力推动着教师的
专业成长。受福州“1+1读书俱乐部”的影响和启发,全国各地多所中小学都相继成立了教师或学生
的“1+1读书俱乐部”,南北遥相呼应,一起读书。
    作为学校教研室主任,李华和她的同事一起成立了福建师大附中“光荣与梦想1+1读书俱乐部”,
以“共读”模式带领和推动本校教师阅读教育经典。她还应邀为福州教育学院等学校开设《读书是
“为己之学”》、《享受读书》专题讲座。
    在组织读书活动的过程中,她自己也收获颇丰,这些年撰写的读书笔记已达百余篇,几十万字。
她因此而获得学校“教工阅读之星”称号,获福州市第四届“十大读书明星”称号。
    6年来风雨无阻,召集教师读书、交流、写读书笔记,将读书精神和读书方法扩散到全国多地学
校。李华说,这种坚持是读书给予她的勇气。

卢化栋: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倡导师生读点“无用”之书,以经典诵读带动起全市中小学
师生的读书热潮。

                                       卢化栋:“无用”之书的大用

    2005年,曾经做过教师、其后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卢化栋出任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在
对当地中小学进行调研时,一些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教师办公桌上除了教科书和教参外基本没有其
他书籍,常读名著、经典的人少之又少;学生看的不是课本就是各类辅导书;学校不提倡,教师不推
荐,学生不阅读,唯分数而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
    针对“考试第一”的读书观和“分数唯一”的教学观,他提出“读‘无用’之书”的主张,在全
市师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他认为,这些看似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生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
书,却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师生共读古诗文经典的基础上,卢化栋还给市、县区教育局教
育行政管理人员,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推荐了古今中外哲学、人文和自然科学、教育理
论经典80多种,并专门给班主任筛选了12种必读专业书籍。在阅读经典中,教育管理干部、教师的教
育观念、教学能力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那些原来见了教育专业书就头疼的老师,也能津津有味地“啃
读”教育书了。
    倡导在干部职工中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让机关干部先动起来的同时,庆阳市教育局还组织开展了
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让爱读书、有思想的干部像种子一样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在全市中小学
校形成了强大的“读书磁场”。
    “读而优则仕”或许是庆阳独有的,这几年,爱读书、会读书、读书有成果被当作教育局选拔、
任用干部的重要考核标准,使一大批爱读书的老师和校长都觉得有了底气。
    “教育靠的是慢功夫,看似无用之书,从长远看,恰恰有大用。”卢化栋的这个观点透露出耐得
住寂寞的心性,而这对今天的教育人来说,几乎成了稀缺的品质。在推动读书这件事上,这位教育局
长的确有股“长期持守”的韧劲。从2005年至今,庆阳的“读书热”没有陷入波澜壮阔之后的沉寂,
反而愈显生机。
    作为一位教育局长,卢化栋其实更像农人,做的是播种的工作。如今,这些种子已经在庆阳发芽、
开花……

周其星: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语文教师周其星,经营着一间书香气息浓郁的阅读教室,带领“三叶
草故事家族”将阅读的种子广泛播撒

                          周其星:在童年世界种植书香
    2005年暑期,一个机缘让周其星接触到看似简单却意蕴丰富的绘本。新学年开学后,他便开始将
优秀的童书带进教室。从此,他乐此不疲地专注于儿童阅读推广与研究。
    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他添置书柜,大量购进童书,并把自己的
藏书带到教室里,和学生共享阅读之乐。
    为突破教材的局限,他努力构建文学的课堂,和孩子一起赏析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绘本教学,还
是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他都进行大胆探索。《獾的礼物》、《再见了,艾玛奶奶》、《铁丝网上的
小花》等课例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走在路上》、《好狼坏狼》、《神话中的偷窃者》等主题阅读教
学受到学生的欢迎。
    他认为,文学的阅读不应处于静止的平面状态。他带领家长和全班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成功排演了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七只小猫做苦工》、《星星的孩子》、《大脚丫
跳芭蕾》等精彩的绘本剧,成为国内绘本剧阅读和表演的引领者。这些年来,除了将班级阅读搞得风生
水起,在推进学校阅读上他也不遗余力。
    2008年5月11日,周其星和两位伙伴一起发起成立了“三叶草故事家族”,努力推进民间儿童阅读公
益行动。他们以“童心、爱心、慧心”体现故事家族的核心价值,并以“我是一棵会阅读的草”构成“
草籽”们共同的语言密码。
    此举不仅开启了深圳本地儿童阅读的新气象,让妈妈们爱上亲子阅读,还带动越来越多的家长走进
学校、图书馆、社区,给更多的孩子讲故事。目前,除深圳市辖各区外,“三叶草故事家族”还在珠海、
广州、上海、杭州、长春、海南、新疆等地建立了分站,影响波及全国一万多个家庭。
    周其星还参与研发了“故事义工助力计划”及“乡村教师阅读成长计划”,远赴广西桂林、安徽阜
阳、广东汕尾、新疆克拉玛依、黑龙江漠河等边远地区,为那里的孩子带去优秀童书,还对大学生志愿
者及当地教师进行儿童阅读观念的更新和阅读推广策略的实操培训,带动更多的人走上推广阅读之路。
    有一本图画书叫《种树的男人》,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常年在普罗旺斯高原上种树,终其一生换来林
木葱葱。周其星希望自己就像这个种树的男人,在童年的世界里种植书香。

张干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发展研究室主任张干萍引领教师高品位阅读,让教师通过
阅读走上一条宽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张干萍: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2007年初,北京市海淀区全面启动区教育系统教师阅读工程项目,这是一个通过项目引领、营造
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享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的读书工程。
张干萍是该项目的主持人,她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年来,在海淀区教工委、教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张干萍带领她的工作团队,组织、策划了一
系列推进教师阅读的活动,通过多途径引导、多方法指导带动全区20000多名管理干部、教职工及学生
参与“读好书、荐好书”的阅读活动。
    为引领教师高品位阅读,让优秀书籍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伴侣,让教师通过阅读走上一条宽阔的职
业发展道路,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张干萍团队以老师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为切入点,
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通过开展教师阅读现状调查、创建教师阅读管理机制、确立阅读试点学校、为教师推荐精品书目、
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指导教师展开专业阅读等措施引导各校整合阅读资源,开展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
教师的生活方式。
    教师阅读工程开展6年来,受到了全区教师的普遍欢迎,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建立了“以读书
促发展”的校内工作制度,挖掘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资源,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形成了“以读
书促教书”的良好工作氛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大幅提升。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
的终点。”张干萍相信,作为教师,唯有与书相伴,与书为友,才能在与古今中外圣贤哲人的无声对话
和思想交流中,深化人文底蕴,丰盈精神世界,提升专业素养。
    带着这样的信念,她带领自己的工作团队精心打造教师阅读工程,使其成为新时期推进教师队伍建
设的“增长点”。
    张干萍说:“读书是最有效的备课。”这个观点正在通过教师的读书与教育实践得到印证,而她自
己也在推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着帮助别人、幸福自己的美好感受。

敖双英:来自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镇中心小学的敖双英,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但她工
作20年来一直坚持课外阅读的教育实践,毫不动摇。

                                敖双英:让农村孩子因阅读而改变
    2007年,她加入新教育实验后,开展了“儿童阶梯阅读”实践,从此更是如鱼得水、信心倍增。
5年多的时间里,她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儿童阅读教育实践中,为了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
孩子一样的学习待遇,她一点一点攒钱武装自己的教室。现在她的教室虽然身处山区,但是有3千多册
优质童书,有播放器、照相机、摄像机、电脑、网络、投影器、影碟机……为了建成这样一间教室,
当时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的敖双英投入了几乎所有积蓄。
    朱永新说过:“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通过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一切。”敖双英对此深
信不疑。她明白自己力量微小,在众所周知的应试环境中独自一人推广阅读何其艰难,但她从不因此而
放弃努力。她班上的学生每天在校可以读完一本课外书,每星期能在教室里看一场电影并讨论,每两周
共读一本童书,每学年共读一本古典名著。仅2012年一年时间,班上阅读最多的满兴莲同学,完成了两
千万字的阅读量、7本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
    敖双英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班上的学生,她总是尽最大可能把她的光和热散发到各个地方。从2007
年开始,在她不断地言说鼓动下,学校商店和镇上的文具店里开始卖书;她的私人图书馆不仅自己的学
生读,还把书借给别班学生,以及外校、外乡、外县的学生。为了让学校其他班级也能方便地阅读童书,
2012年,她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申请、建立了一个中型的新教育童书馆,全校上千多师生可以坐在教室阅
读优质经典童书了!
    敖双英不仅在教室里开展阅读实践,她还参与了网络阅读推广项目,组建了新教育萤火虫长沙分站,
并在线下每周组织读书活动。如今,她又担任了新教育“毛虫与蝴蝶培训”老师,每星期为300多位试验
老师进行儿童阶梯阅读课程培训。多年以来,敖双英以一己之力,倔强地日夜工作,影响了数以千计的
学生、家长、同事、朋友和网络同行。不知不觉中,她的故事飞出了乡村,飞到全国各地,她所在的中
心小学也因此发展成为县市两级招牌学校。
    2012年9月,她被誉为湖南省“最美乡村教师”,并被多家媒体报道,但她仍然守护着自己的教室,
陪着孩子们静静地阅读,等待花开。

刘长明:北京景山学校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刘长明倡导学生阅读经典,他参与编写的小学语文课本选文
以名家名篇为主体,先后在全国十余个省市60多所学校推广实验。

                            刘长明:做学生阅读经典的领路人图

    刘长明从教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阅读推广行动,既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编写者,又是引领学生开
展阅读活动的实践者。 他认为,真正的阅读应该从阅读经典开始,可以使学生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就
占据了精神与认识的制高点,还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是巨
大和深远的。
    1999年9月,景山学校21世纪小语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开始启动,为选好课文、推广阅读名家名篇的
阅读理念,他阅读了大量文章,查阅了很多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
    2005年12月,刘长明参与编写的北京景山学校21世纪小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教
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在天津、重庆、四川等60余所学校实验使用。为了宣传推广景山学校的语文
教改理念,他多次赴实验学校进行交流,既通过上观摩课呈现他的阅读教学理念,又通过讲座及谈话研
讨和老师们交流阅读推广中的实际问题。
    2010年5月,刘长明出版了个人专著《我教名家名篇》,集中阐释了他的阅读理念,并结合具体课

例,对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做了细致的说明。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刘长明送

走了一个个毕业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坚持通过“四个阅读圈”引领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包

括课内教材名家名篇课文、课内附录的名家名篇、与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自己开展课

外阅读。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积极性,刘老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会、好

书推荐会,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名家名篇的熏陶感染下,学生善于不拘形式地描写自己的

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形式活泼多样,语言富有文采。
    2011年,刘长明应邀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文学院“儿童文学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顾问,
和广大教师一起致力于推动中小学生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活动。刘老师常说:“名家名篇
与经典作品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用阅读来守望儿童心灵
的故园,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让他们的身心在有趣的、
精粹的名家名篇阅读中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精神成长‘打底’,我愿做孩子们阅读名
家名篇的领路人。”

史金霞: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史金霞从教20年来,无论是在贫困的山区,还是
在发达的城市,都将引导孩子热爱读书视为己任。

                                        史金霞:带一本书到课堂

    从教20年来,史金霞无论是在贫困的山区教书,还是在残酷的县中教书,还是在发达的苏南教书,
都将引导孩子热爱读书视为己任。因地制宜,她采取了各种教学手段,将热爱读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
们心田。
    1993年,她刚参加工作时在山区教书,受物质条件限制,孩子们无书可读,便自己给孩子们刻印
读物、手抄经典、课堂朗读。20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还经常会回忆当年史老师为他们朗读《人到中
年》、《边城》等小说时的美好情景,还常常怀念那时史老师手抄的现当代诗歌选讲义……
    1999年以后,在竞争激烈的县中里,史老师依然坚持阅读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组织学生
专题阅读,进行专题研究,撰写文学大师研究报告,组织专题报告交流会;并且为学生开设每课一读,
每节课都为学生选读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时事新闻等包罗万象。
    2007年后,她到苏南工作,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善,史老师在自己的语文课上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
除了经常性地给孩子们推荐书目外,还常常帮孩子们购书。许多家长感叹道:原来从不读书的孩子跟
史老师学习不到一个月,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天天都要读书!许多学生说自己高中3年读的书,比整个
小学和初中加起来的还要多得多。读书,已经成为她和学生所共享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史老师的班上,读书的形式花样迭出:小组交流图书、每课一读、召开读书报告会、坚持读书
摘评、撰写书评、微博上晒书单……这些孩子跟史老师一起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那些已经读大学、参
加工作的学生也大多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很多孩子一直跟史老师保持联系,互相交流阅读体验,彼此
推荐好书。每每读到好书,他们都会第一个想到要与史老师分享,要推荐给老师,让她再去推荐给更
多的孩子。
    除了推动学生读书,史老师还经常给学生家长推荐书目,建议亲子共读,也带动同事读书,给同
事、朋友的孩子们挑选适合的读物。
    在史金霞看来,一个孩子就是一颗种子,像蒲公英会携书香轻飏千里万里;一个家庭就是一个驿
站,周流转运,一站站传递读书的热情。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庭与书为友,10年、20年、30年、40
年……一个人到10个人,一个家到10个家……将好书推荐给适合她的人去阅读去欣赏、去品味,在史
金霞看来,没有比这更令人愉悦了。

常亚歌:河南省济源市教育局名师培养工程办公室主任常亚歌用一种集体推进的形式对区域教师的专业
阅读进行探索和实践。

                                        常亚歌:教师读书贵在践行

    教师不爱读书有着复杂的原因,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到底该怎么办?以常亚歌的亲身经历来
讲就是:“下水,与老师们一起趟趟这条河,看看河水到底有多深。”
    在“下水”之前,常亚歌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暂缓大规模的、运动式的教师读书活动,而是组
建了一个教师阅读实践小组,以集中阅读交流的方式对阿莫纳什维利的《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作精批
共读。将近一年的“下水”,他感到教师阅读的最大问题不是缺时间,而是缺能力与耐力,需要在经
典阅读的中磨砺提升教师的阅读能力和耐力,进而推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常亚歌领导的小组从2010年春天开始进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批注式阅读,近两年
时间,每周在批注之后还要写出一则不低于500字的总评,这对教师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能力也提出了
不小的挑战,但是他们作出充分的准备。首先对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老师的批注进行修正性点评,并
推荐优秀的批注让大家互相借鉴;其次给老师推荐参照书籍,拓宽阅读视野。在阅读过程中,常亚歌
先后向团队成员推荐了赞科夫、马卡连柯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教育家们的代表作,并尝试构建一
个以“建议”为主线的“丰”字型教师阅读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实践活动已经超出了共读
一本书的概念,而是以借助网络,用一种集体推进的形式对区域教师专业阅读的路径作了新尝试。
    当完成最后100条的阅读批注后,大家最大的感触不是庆祝胜利,而是想再安静地复读一遍。于是,
2012年,常亚歌组织全市近7000名教师开始更大规模的《给教师的建议》网络阅读交流活动。并且在
“济源名师成长工作室”网络平台上建立了100个“建议”交流主题帖,目前网站以每天4000人次的访
问量承载着全市教师沉甸甸的阅读热情。而对于他们50人的团队而言,大家在半年时间里用案例的方
式“还原”了100建议的一些核心理念,试图用发现身边案例的方式践行他们对“建议”的理解。去年
春天,常亚歌的团队再次出发,大家以“每月推荐一书,3年建成个人书房”的方式,号召全市教师参
与到“书房计划”之中,以他们再走阅读“长征”的实践活动唤起千万教师的读书之梦,唤起万千孩
子的阅读之梦!

COPYRIGHT ◎ [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 版权所有 中国 * 成都 * 高新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百草路966号 邮编:611731 蜀ICP备18018250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