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18)
   理论学习 (24)
   教学论文 (17)
   教师读书 (18)
   您现在的位置: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 科研沙龙
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五步曲”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2012-06-03 16:32:32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李俊

【内容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从明确交际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搭建交际平台,让学生有话能说;注重交际思维,让学生把话说好;用活交际资源,拓展学生交际时空;改进交际评价,立足学生交际素养五个方面入手,让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于生命个体的活力,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活动中得到自然的浸润与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实践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新课标明确把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纳入教学内容,较之原《大纲》“听话·说话”之本质差别就在于口语交际必须是围绕主题目标展开双向或多向对话交流。为此,教学活动应充分抓住交际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浸润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一步:明确交际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互动的前提是互动双方必须有共同的话题;立足口语交际教学,师生、生生交流必须围绕主题展开对话;在表达上,《课标》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而当前不少课看似热闹,学生也进行了大量对话与交流,但这些交流基本是主题以外的无目标瞎聊,漫无目标,更谈不上围绕主题展开对话。为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时,首先要明确交际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1.主题的选择必须立足全体学生。在进行主题选择时,首先应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针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而为师生、生生交流奠定坚实基础。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趣的游戏》主题,教材以“你做过哪些游戏”为教学切入点,将每个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对做过的游戏的回忆中,选题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体验基础。接着以“你觉得哪些游戏最有趣”提出本次交际主题核心——有趣,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游戏中筛选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游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交际氛围中锻炼、提升。
2.主题的选择依托教材编排体系。在选择主题时,要充分理解编排意图,紧扣教材目标定位。如六年级“留在心里的印象”这一主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有一定的把握难度,而教材所编排的四篇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其主题均以不同人从不同角度记录鲁迅先生的印象,体现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编者的编排意图就是当学生无法具体讲述印象时,可以结合本单元相关文章内容,以此为借鉴,帮助学生讲述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又如一年级《这样做不对》一课教学中,教材提示“讨论讨论:这样做为什么不好?你怎样劝说他们不要这样做?”一个“讨论讨论”就明确要求本节内容重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教材两幅图画设置交际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图画内容,再同学间讲述这个故事,在故事情境中谈谈自己的意见“说说怎么不对?你打算怎么劝说他们?”或以“如果是你,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为角色展开对话,这还可有效避免学生一味说大话、空话。
3.主题的选择重在提升交际素养。在进行口语交际技巧训练时,应力求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不必过分强求。如一老师执教“学会劝说”这一主题时,以一小朋友的不良行为作为交际素材,让同学们想想如何去劝说他。这一主题选择让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话可说,而在执教过程中,老师却花了近二十分钟反复引导学生说表演(实际是交际)中的各种技巧:懂礼、大方、学会倾听、充分的理解、注意自己的身份、语气……这些固然是口语交际的重要技能,也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要求,可作为口语交际教学,最终目的是这堂课为学生留下什么?仅是表演吗?以此课为例,口语是载体,交际是手段和目的,最终为实现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一堂课的显性目标。而隐性目标则重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最终落脚点在“养”,将这种交际技能内化为一种能力,一种运用口语进行基本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二步:搭建交际平台,让学生有话能说
交际,关键是营造一个“交际场”,让参与交际的人进入交际角色,在角色中体验,学习基本交际技巧,克服交际中的不足,形成习惯,进而内化为一种能力。正如游泳练习需要在水中实战领悟而不是仅靠记住要领,作为一堂口语交际教学课,关键点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于生活中,形成一种能力。根据课标对口语交际提出的“将‘说’的能力与‘听’的能力进行整合,强调双向交流、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的要求,“听”与“说”并重,体现母语教学本体,实现母语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仅重其一而忽视其整体训练,导致很多口语交际课什么课都像,可就是不像口语交际课。为此,教学中应努力搭建口语交际平台,让学生有话能说。
1.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课程标准要求“交际不是单纯的听,不是单纯的说,也不是简单的听说合一,它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静止的、定向的,而是互动的、多变的。”学生学习口语交际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应用必须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如回家跟家长说“我回来了。”看到老师同学问“好”,分别说“再见”。这些情境都是实际生活中具体体现,而且文明礼貌教育就在其中。而根据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其情境设置应充分尊重其规律——小学低年级的思维特点是想象能力的敏感期,学生的主导活动是读写算入门和游戏活动,主要通过口语交际发展学生语言想象和自我表现的功能,如余永正老师执教《我的同学》中,老师先以大家都熟悉的某一同学朗读好、作文好,另一同学嗓子好为条件,让几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他们来,这一情境一出来,孩子们一开始都以为自己能画得很好,结果在具体画的过程中才发现老师说的条件太抽象,于是整堂课就在孩子们一点一点的补充描述过程中完成,老师在整个过程就对每一个孩子的补充一点点引导说得更具体完整,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有趣而生动的介绍同学活动;中年级段学生是观察力的敏感期,学生的主导活动是比较系统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口语交际发展学生观察和自我表现的功能,如《小小新闻发布会》;高年级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概念思维能力为主,学生的主导活动是人际联系活动,主要通过口语交际发展学生个别影响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如将《假文盲》习作内容改成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教学设计。
2.提供交流机会,让每个学生有话能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因不同个体的诸多原因,其个性差异较明显。而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让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关注学生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交际话题立足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在具体交际情境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尤其关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当需要集中全班交流时,尽可能做到让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以榜样示范;而让表达能力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有发表自己意见的平台,让这些“老听众”走向前台,这应是教学的重点关注点。如《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中,让学生先重点谈谈“垃圾从哪里来的?”垃圾的产生对于每个孩子都能谈出几点,这类较简单的问题就可优先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并及时引导帮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说得更具体更完整,从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保护他们的表达自信心;再说说“平时都是怎么处理的?说说你的想法。”这类问题完全可在小组内交流,这样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就更充分。“把你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3.引入交流机制,营造浓郁交流氛围。当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地融入情境时,这时他们都会围绕情境内容展开自己的思考与理解,他们也都会有自己表达的欲望,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及时将他们的思考与理解充分表达,这是口语交际课与听话说话的重要差别所在,这也是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有效的引导与评价导向点。如《怎么过“六·一”儿童节》这一主题,首先回忆以前“六·一”儿童节的过法,同学间相互交流;然后提出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你打算怎么过,先在小组内说说,再将各小组的意见收集整理汇报,这时就会出现不同意见,很可能发生争论,这里就需要老师适时调控,也可让不同意见学生间相互插话或补充,这样就可将更多的同学参与积极性调动,且交际氛围通过这样的互动得以有效提升。这也正是对《课标》要求“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有效落实。
第三步:注重思维参与,让学生把话说好
纵观时下不少口语交际活动,有交流,但没有思维的交流;有活动,但个体却失去了生命性,这是当前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一大通病。口语交际,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互动的关键不是看学生肢体动得怎么样,而是关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而非简单的表面热闹。语言的表达来自情感的共鸣,来自思维的再现,来自对交流主题的独立见解、对交际对方观点与意图的理解与反馈,交流中配以各种必要的肢体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传递表达意图。为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让学生把话说好。
1.充分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从交际主题入手,寻求学生思维的共鸣点,打开交际突破口。如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为“学习了本组课文,你对动物可能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认识。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跟同学交流”。其中话题二为:“小明的爸爸爱打鸟。今天,他又背上了猎枪准备出门,小明想劝阻爸爸。想一想,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说服爸爸?试着跟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伤害动物的事?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讨论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交往类话题,以此可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展开辩论;也可设置开放性话题,让学生多角度展开,如《我想发明机器人》。
2.抓住思维的碰撞点展开交流。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交际过程中的思维碰撞点,做到适时或调控、或导向、或参与。如在一次《即席演讲》教学中,学生围绕当时的社会热点“三鹿毒奶粉”事件,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他们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并由此推及到对社会的相关看法,特别是由此再联系到“汶川地震”,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德、一些有责任心的企业家、慈善家与毒奶粉事件的制造者们进行对比等,这样的演讲让学生既有充分道理说明,又有案例佐证,具有较强说服力。学生的这些表现远远超出在场每一位老师的预想,而这也正是基于思维碰撞的火花。
3.做好思维的有序整理与纵深拓展。学生习作教学难点在于学生体验不充分,或即使有体验也不能用恰当语言进行细节描述,而口语交际训练即可实现让学生将某种体验先由语言进行表达,然后再到文字整理与呈现。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的意见,让参与的同学及时将本次交际过程整理记录,将口语训练与习作练习进行无缝对接,这也就可有效实现课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的写作要求。所以,这样的训练可以是对于交际过程细节描述,可以是对交际主题意见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是就某一争议展开调查研究而形成的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对某一交际主题进行纵向拓展。
第四步:用活交际资源,拓展学生交际时空
《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语文能力,它包括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通常通过口语交际课、各科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为主要途径。而口语交际话题通常以独白(说笑话、讲故事、说广告等)、介绍(自我介绍、介绍家乡等)、交往(请教、劝阻、采访等)、表演(演剧本、主持节目等)、讨论(小讨论、小辩论等)进行划分。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资源开发应立足于学生已有活动经验选择不同交际组织类型,尽可能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情境设置入手,选择合适的交际话题,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作为互动交流的重要目标,用活交际话题资源,及时拓展学生的交际时空。
1.跳出预设,捕捉生成性的资源。有位老师在教学《我是水果推销员》一课时,创设了一个推销水果场景,让学生在创设的“交际场”中展开交流,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想说”;围绕推销主题让学生明确说的目标;通过现场推销,让学生练习如何更好地用语言去打动对方,有了“说好”的基础。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却又被教学预设所束缚,未能及时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即学生在推销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交际技巧,如:在交际中用眼神注视着对方,这看似简单的交际技巧,其实在运用中是需要学生去内化与体验的,怎么注视?注视的角度?时间的长短?)不能有效地将生成的精彩转化成良好的教育资源加以及时利用,结果失去了宝贵的教育机遇。在这样的交际活动课中,最成功的基础就是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当一部分学生已经进入之时,老师需要及时激发更多学生的冲动,将全体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将学生推向前台,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课堂调控便可游刃有余。其实,从口语交际教学的四个层次来看,作为第二学段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要求“认真倾听,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用语言打动他人”,而有效的教育往往是让受教育的人忘记自己在做什么。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当起了真正的商人,都在努力将自己的水果向“顾客”推销,用语言去打动购买者,而遗憾的也正是老师跳不出自己为自己画的框——教学设计预案,最难得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时机在不经意间被忽视。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学生的活动资源。课程改革对教材定义为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整合。而作为教学内容,文本是教学内容确立的依据,但已不再是唯一依据,故对教材中提出的某些口语交际主题针对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其学习难度有所不同,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尤其针对学生活动经验认真做好学情分析,以此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将目标落到实处。如《教你一招》教学中,孩子们的长辈会做一手好菜,还有一些菜谱资料,它们都是静止的,如果以其作为口语交际或习作素材,激活生活资源,将学生、生活与课程三者达到同构共生。又如《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一主题,在组织教学前为学生留足充分的时间,做好课前准备。或围绕刚刚学过的本单元课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加强实地体验,用心捕捉现实生活,讲述最熟悉的生活情境。
3.加强学生的阅读引导,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阅读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让学生词汇更加丰富,用语更规范,从而提高说的质量。因此,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资源的开发及有效阅读指导,及时将阅读素材作为口语交际素材,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可以是内容的复述、阅读的感悟、故事的改编、内容的拓展等。如《猜谜游戏》教学,这一主题就可实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且能从中体验阅读积累和分享的幸福。又如《神话、传说故事会》交际主题,就需要老师提前围绕本单元(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单元主题)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收集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认真阅读,并提出阅读要求(记住故事内容,能按一定顺序把故事内容进行讲述,最好能将特别精彩或感人的地方说得更具体、能打动听者等等),让学生不打无准备战。如《向你推荐一本书》就需要学生将自己读这本书的体会与人分享交流,并就推荐理由与对方展开对话讨论,这样的准备已将单纯的口语交际向语文素养提升拓展。
第五步:改进交际评价,促进交际素养整体提升
口语交际教学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个体表现及与人合作能力为主要评价内容。如学生的一般表现规律,在小学低段学生课堂表现欲较强,越往高段课堂学生表现得沉默,这与老师们的课堂评价也有着直接关系。《课标》关于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提出了“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的建议。这即要求在进行口语交际评价时必须立足于具体的交际情境之中:一是要让学生在评价中收获自信,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二是要在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三是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及具体评价标准而提出最佳切入点。
以规范的语言表达为例:第一学段要求是“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是“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要求“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第四学段要求“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同样是针对语言的规范表达,其要求却各有不同,这就充分要求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具体情况做出适时评价。基于此,一方面,指导学生会说标准的普通话,掌握围绕一个话题,有重点地、有条理地阐述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仔细倾听学生口语交际:当学生言语颠三倒四、乱用词语时,及时纠正,以防一错再错;当学生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说完,但又无重点、表达不具体时,教师和颜悦色地追问几句,引导学生把事情说具体、说完整、说连贯;当学生表述得很好,并能恰当地运用新学的词语时,教师及时地表示赞许。在交流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礼貌地注视对方,认真诚恳地听讲,不随意插话。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必须融入具体的活动,让语言训练在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引导与修正,进而让交际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体验与改进,让合作意识在参与实践中得到锻炼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可真正实现口语交际能力在活动中浸润与提高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小学教学参考》          2007年12期   “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3、《小学语文教学》          2009年11期   “口语交际教学答问录”
4、《小学教学参考》          2010年1期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探究

COPYRIGHT ◎ [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 版权所有 中国 * 成都 * 高新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百草路966号 邮编:611731 蜀ICP备18018250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