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18)
   理论学习 (24)
   教学论文 (17)
   教师读书 (18)
   您现在的位置: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 科研沙龙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组织形式发挥弱势学生主体性研究》结题报告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2012-06-03 12:51:17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邵敏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组织形式发挥弱势学生主体性研究》是我校承担的高新区“十一五”科研课题《课堂教学中“弱势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研究》的子课题,一年多来我们以教育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等为理论依据,按照课题方案,并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开展了研究工作,现将研究工作做简要的汇报:
一、 问题的提出
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开始了对“应试教育”模式的反思,并着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和探索,终于逐渐形成了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这样一个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全新领域。几乎与素质教育观的酝酿和成熟同步(甚至还要早些),主体性教育观也应运而生。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工作中,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努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逐步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对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教育的主体性要求和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就很快地成为重要的研究目标。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尽快构建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同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一样,也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跨世纪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在社会中出现了“弱势群体”,聚焦到学校生活中就是 “弱势学生”,深究其原因,有因为家庭经济贫困造成的贫困学生,有因为家庭破裂造成的单亲家庭子女以及伴随农民工潮而出现的留守儿童;有因为人际关系不良而造成的孤僻、自卑学生,有因为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厌学学生,有因为智力发育迟缓或能力发展缺陷而造成的形形色色的学困生;还有因为疾病造成的残疾儿童……。他们急需得到老师、同学乃至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人民教育要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包括为他们的子女服务,才能更全面体现 “三个代表”思想,保持人民教育的先进性。
我们曾对我校三、五年级“弱势学生”现象进行过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弱势”的成因由大到小依次为学习习惯、智力与能力,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家庭因素。影响最大的因素“学习习惯”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是可控的,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虽然很多,但都仅限于研究小组的建立、组织与控制等,而对于小组中每个学生,特别是以“弱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问题类似对象的同类课题研究几乎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循,故本课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 研究目标与内容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组织形式发挥弱势学生主体性研究》的重点为:促进学习弱势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教学有效方式。本研究的内容有:
1、调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弱势学生现象,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并实验改进策略。
2、利用小组的建立、成长过程;小组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缺陷的克服与创新运用;小组的评比评价等形式,探讨有利于弱势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小组管理模式、课堂教学中小组作用发挥模式和评比评价模式,总结一套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弱势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基本策略。
三、课题的界定
小组组织形式: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自由选择”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建立小组学习规则,并把小组作为学习和教学管理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特殊问题的探讨中,根据任务不同,临时组成的分层化的学习小组等。
弱势学生:是指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交往交流、参与意识等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
“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总和。
四、课题的假说
如果以教育心理学、多元智能论以及控制理论为研究依据,以观察法、自然实验法为研究方法对实验班弱势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科学培养与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干预和矫治后,学生必将能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具备较好的主体性。
五、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成都高新区西区第二小学六年级弱势学生群体(第一阶段);成都高新区西区第二小学三、四、五年级弱势学生群体(第二阶段)。
(二)方法:为达到最有效的效果,我们采用个案研究法和观察法。
(三)研究策略和步骤
1、通过调查,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弱势学生现象进行摸底,建立弱势学生档案,并进行跟踪观察。
2、开展实践研究,提出研究假设,主要从小组的建立与日常管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有效性发挥、小组的评价三个维度进行实验,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3、有意识对小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活动方式、评价方式进行微调,观察研究对象的变化,探索有效的小组学习中弱势学生主体性发挥策略。
4、检验弱势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模式的有效性并进行推广。
六、经验与体会
(一)界定研究对象是研究的关键
学生弱势群体现象让人忧心。由于生理、家庭、经济等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的弱势问题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对小学生弱势群体进行心理辅导,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小学生弱势群体。经摸查,把我校学生弱势群体区分如下:
1、学习习惯弱势。主要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良好地掌握与运用学习方法,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课外学习等诸多环节尚未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2、能力与学力不足弱势。主要为学习困难学生,部分智力处于临界、低下状态的学生。学力指的是学习能力,人的学力高低既与他的先天遗传素质相关,也与其后天的发展相联系。大量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用“智商”来衡量。学力的高低还与其后天的努力程度和受教育环境分不开。这里的能力包括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性格与兴趣弱势。主要表现为有攻击倾向、多动倾向、自闭倾向、躁狂—抑郁倾向等心理障碍,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与成就动机等。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很复杂,可能是来自某一方面因素,诸如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无论如何,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特别需要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矫正。
4、来自家庭的弱势。主要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空巢家庭学生,也有部分因为家教措施不当、家长与教师关系紧张等原因形成的被其他学生疏远的学生。来自残缺家庭的学生面对健全家庭的学生,往往会产生对比,这种对比经常会触发学生思考家庭的问题,这些学生要承担的通常都会比同龄人多,经历也更多。
5、生理缺陷弱势。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可以和生理健全学生一样迈入普通学校的大门。但是,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生理上的残疾使得他们在与其他生理正常学生的竞争中处于弱势。他们在求学路上要比同龄人付出更多的艰辛,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而这些付出与承受往往不能给他们带来相应的收获。
    在研究中,我们确定与课堂教学关系密切的学习习惯弱势、能力与学力不足弱势、性格与兴趣弱势群体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
(二)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实施是研究的重点
为使辅导取得最有好的效果,我们采用班级实验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个案研究为主。
在对弱势学生进行归类后,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两个实验班进行了分组,做到各小组人员人性化的均衡配置,并进行了实验前测。为顺利开展研究,我们用了大致一个月的时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建立了小组学习的习惯,包括小组文化的构建、小组内部组织结构和小组交流方式、评比方式等,使我们接下来的实验与个案分析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我们在多种假设的指引下,积极修正研究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对小组组织形式进行了微调,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有利于弱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性的有效策略。
七、研究成果与思考
(一)研究成果
1、我校开展此研究以来,学校重视弱势群体学生主体性发挥问题,增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弱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回了学习的自信。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检测,一年的实验结束后,两个实验班在及格率、优生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欢程度等各指标上均有大幅提高。
2、参研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日臻成熟,特别是对小组学习这种新型教学形式的把握,如小组编排、小组文化建设、小组评比评价,小组成员的相互作用,甚至对“强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都有了更新的认识,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促进了班集体建设
由于参研教师恰好是两个实验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所以,在本课题研究中,小组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得到了其它学科教师的模仿与采纳,小组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班集体建设之道。
4、让我们对弱势现象的关注更加深入,对造成弱势的各种原因分析更加透彻,采取的措施也更具针对性;特别是通过研究,“主体性”三个字深入人心,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新的培养方向。
(二)思考
承认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独立性、能动性和选择性。“主体性”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教育。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组织形式发挥弱势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只是一种新的尝试,还有不受问题亟待我们继续探索:
第一,教师要不断接受教育教学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善于在稍纵即逝的教育现象中发现真谛,要善于时刻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艺术性问题,敢于做一名教育理想家,做理想的教育。
第二:人的主体性有高有低,其发展上限更多地受到个人心理品质的制约,受到社会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育的功能定位,是更多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还是更多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独生子女心理特质;个人成就动机水平等。针对学校教育实际,搭乘高新区教育均衡化、提倡个性化学校的东风,发动学校多部门,以“弱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中心,全面推新教学研究、心理辅导、家校联系、班级建设,力争把本课题科研推向深入。
第三:“弱势学生”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将会在教育领域持续存在,并可能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新的变化,当务之急在于针对每一种产生弱势的原因采取针对性强的,易于推广的可操作性措施,当情况发生变化,就像当年出现大规模农民工子女潮、“空巢家庭”子女一样,如何始终把我们的注意力,把我们的爱心倾心奉献给“弱势学生”,构建全面发展、全体进步、为社会进步和学生和谐成才服务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思维应当是我们终生的追求。
附研究成果
《利用小组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中“弱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几点尝试》
《再审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小组学习中的“弱势学生”主体性发挥》
《精细化建设班集体文化——小组文化构建》
 

 


 

COPYRIGHT ◎ [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 版权所有 中国 * 成都 * 高新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百草路966号 邮编:611731 蜀ICP备18018250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