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18)
   理论学习 (24)
   教学论文 (17)
   教师读书 (18)
   您现在的位置: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 科研沙龙
正确运用质疑,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2012-06-03 12:04:2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曾文英
摘要:“质疑问难”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许多教师广泛接受运用的。“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在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一番新景象的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孩子的质疑问难多,教师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教师在“质疑问难”中脱离课本,随意发挥,造成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 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气氛,滥用“质疑问难”,造成学生应付现象。到底该怎样实施“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精心布置预习任务;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充分运用语文课堂调控策略;运用“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要准确恰当,不要盲目追求形式。只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质疑问难,才能体现语文的本体,才能去追求富有情趣和魅力的浓厚语文味的理想语文课堂。
关键词:质疑问难   困惑     潜心钻研    课堂调控策略   语文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已深得人心,“质疑问难”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许多教师广泛接受运用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达到这一课程标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在解题、初读、精读、总结、拓展等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们大胆质疑。每到这一时刻,学生兴致很高,思想活跃,大大小小的问题提了不少,使得语文课堂由过去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变之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让师生的生命力得到尽情的释放。
“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在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一番新景象的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
一、孩子的质疑问难多,教师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
我曾经听过一位三年级老师的一节随堂课——《喜爱音乐的白鲸》,当老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提问:白鲸是什么样的?有多大?吃什么?为什么叫白鲸?还有其它颜色的鲸吗?白鲸为什么喜爱音乐?……这位教师功底深厚,知识丰富,对孩子们的疑问一一解答。待把问题解决了,可一堂课的时间也差不多用完了。下了课,这位老师既高兴又无奈地说:“孩子的问题可真多,这堂课我都上成了生物课。”这位老师的无奈也是目前许多采用“质疑问难”老师的无奈。
有位教师很直接地评价“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营造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的多方面知识。不好的一面是一周就那么几节语文课,如果学生质疑问难多,既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进度,还一不小心,就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了”。
二、教师在“质疑问难”中脱离课本,随意发挥,造成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
我曾听过一位外地老师上的《泸沟桥的狮子》一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质疑:你知卢泸沟桥事变吗?你对卢沟桥事变有什么看法?两个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纷纷拿出收集的资料,大谈抗日战争的那段历史,谈到感想的时候,学生们群情激愤,共诛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这个教学环节差不多用了二十分钟,可许多学生还意犹未尽,高高扬起的手还不愿放下。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受到各种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教师应把握好这个度,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想品德课。
三、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气氛,滥用“质疑问难”,造成学生应付现象。
因为“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许多公开课上教师都会用上“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我曾在一所学校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这是五年级的学生。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些很深刻,可有些问题很容易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我悄声问身旁一位刚提出一个问题的男生,“你提的问题在课文中能找到答案吗?”  “能!”“能,你为什么还要提出来?”“营造气氛吧!”他很轻松地回答我。
后来,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发现了学生的这种现象,我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学生回答说:“提不出问题怕老师生气,而且在同学中也没面子。”学生的回答让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气氛,过分追求新的教学方式,滥用“质疑问难”,给学生带来了压力。为了解除这种压力,学生开始迎合老师的用意,本应是很有价值的质疑环节,在这里却异化成了学生的一种“作秀”,在这种“虚假”中,学生焉能享受到语文课中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
到底该怎样实施“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精心布置预习任务
老师在上新课之前,要精心布置预习任务。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的课文,可以布置学生直接观察了解。
今年,我担任了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上《金色的草地》这课时,我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父母带你到住家附近认一认蒲公英,并分三种时候去观察它:早上、中午、晚上,看蒲公英花有什么变化?这些农村的孩子,听了我布置的预习任务,兴趣一下就来了。待到上这课时,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挺不错,课上得非常成功。我在引导孩子领会草地的美景后,一个孩子说:“老师,蒲公英花那么美丽,那小男孩干嘛要揪它呀?他真是个坏孩子。”我微笑着说:“他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一个因贪玩而做错事的孩子。你们会不会揪蒲公英呀?”一个男孩说:“我不揪它,昨天我去观察蒲公英的时候,风一吹,花儿轻轻点头,像是在给我打招呼,它是我的朋友,我不会伤害它。”一个女孩说:“蒲公英又好看又有香味,闻起来真舒服,我也不会揪它。”另一个男孩说:“我妈妈说,蒲公英是一种药,熬汤喝可以治毒疮。我也不会揪它,我要保护它。”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让学生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对于离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我在布置预习时,要孩子去查阅资料或者我把有关的知识打印出来贴在教室,让孩子了解课文中“非语文”问题的知识,比如《喜爱音乐的白鲸》一课,我布置的预习任务就是了解鲸的有关知识。
通过教师精心地布置预习任务,扫清了课文理解的障碍,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给语文课减少了许多“非语文”话题,以免造成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的现象。
二、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充分运用语文课堂调控策略
要想让“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在课堂中起到实效性,教师首先要深钻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这堂课的目标性,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师的质疑问难。其次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质疑问难”,收集各种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作好知识储备,以防学生“质疑问难”时让你手忙脚乱,无言应对,使充满求知欲望的孩子满眼失望。
我去年在上《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当理解完古诗内容后,一个男生进行了质疑:为什么诗人要用“明月何时照我还?”而不用“星星何时照我还?”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教学预设中,我让学生们来回答,一个学生回答说:“星星没有月亮亮。”那位男生不服地说:“没有月亮亮,可星星还是挂在天空,你看,它一闪一闪多可爱。”众生愣住,没人反驳,我接着回答:“对呀,星星一闪一闪的,真是可爱,那么多的星星就像无数个调皮的孩子。可此时王安石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站在岸上遥望家乡,你们说那调皮的星星符合王安石此时的心境吗?”众生“不符合”。我接着追问:“谁符合呢?”生答:“月亮符合。月亮也是孤孤单单的。”我进一步说明:“对,明亮的月亮为大地洒下清冷的光辉,王安石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感觉只有月亮在陪伴着他,于是才有‘明月何时照我还?’”尽管学生听了我的解释没有异议,但我知道这理由还不够充分。后来我咨询了一位教育专家,查阅了一些资料,明白古时候,明月是美好、圣洁的象征,古人常用明月作诗,比喻自己美好的品质和心愿。第二天,我把这些知识向孩子们作了补充说明。
课堂上,我们常遇到学生的这些“节外生枝”的质疑问难,我想只要我们的老师有了充分的备课,有了高超的课堂调控策略,就会对这些“节外生枝”进行巧妙地修剪,这些预设外的枝会结出丰硕的生成之果。
三、运用“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要准确恰当,不要盲目追求形式。
教师在课堂中,不要为了片面追求表面繁荣,就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大量运用“质疑问难”。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施教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必须关注学情,结合课文实际,灵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只有这样,“质疑问难”这种教学方式才能达到真正地激发学生兴趣,才能起到探究问题的目的。
“质疑问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要让学生为了质疑而质疑,为了应付而质疑,避免教师、学生把“质疑问难”当作“作秀”表演,务实的教风、学风才令人瞩目。
当然,我们在上语文课时尽管精心布置预习任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非语文”话题,也许这些话题会令我们措手不及,应对无策,但是请你千万不要支支吾吾搪塞过去或者漠然视之,甚至斥责“与语文课无关的问题下来再问”。我认为,保护孩子的探究欲望比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更为重要,面对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也许你的宽容和解答,会创造一个奇迹,会令学生终生受用。
只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质疑问难,才能体现语文的本体,才能去追求富有情趣和魅力的浓厚语文味的理想语文课堂,让我们把语文变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情,让我们的学生能享受到真正的语文教育,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真正体味到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乐趣。

COPYRIGHT ◎ [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 版权所有 中国 * 成都 * 高新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百草路966号 邮编:611731 蜀ICP备18018250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148号